招行-太平联名芯片卡已完成用户测试
正如胡适所言,荀子的礼论乐论只是他的广义的教育学说。
《雍也》载孔子曰:中庸之为德也,其至矣乎。于《东山》,见周公之先公而后私也。
《宝典解》记周公言既能生宝,未能生仁,恐无后亲,武王曰仁以爱禄,允维典程上下咸劝,孰不竞仁。《宝典解》记周公曰辩惠干智等,可见皆讲究智[11] 《养生主篇》说庖丁解牛的秘诀只是依乎天理,因其固然八个字。[3]道,本是一个抽象的观念,太微妙了,不容易说得明白。其四,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。
[26] 贝拉的名著《德川宗教: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》通过研究日本德川时代宗教的传承关系,指出传统宗教因其两个基本概念影响现代日本的文化,其一是施予食物及有关精神的需求。日月星的运行,动植物的生老死,都接受自然法的支配。于家庭之中,所有关系要以孝悌长幼之心来和团亲人,正所谓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。
而孟子与荀子则分殊了孔子的内圣与外王一体之两面。荀子这一观点自然是经历了儒家长期教育实践与政治实践积聚、发展而结出的硕果,是儒家文道合一、文质合一、天人合一等系列思想一脉相承的具体表征。(《荀子·乐论》)礼是治理社会之大经,其作为就在于著诚去伪,彰显真诚,屏蔽虚伪,完成人性改塑。(二)美善相乐:审一定和与三和之用 荀子看到,不同的场合需要不同的音乐。
(二)礼义与师法:隆礼义、亲师友 礼确定人与人的差序关系,其目的则是壹统类,是不同而一。这正是孔子所谓立于礼,成于乐(《论语·泰伯》)。
难能可贵的是,孔子也看到了礼与乐的缺点:礼之失烦乐之失奢。先王恶其乱也,故制礼义以分之,以养人之欲,给人之求,使欲必不穷乎物,物必不屈于欲,两者相持而长,是礼之所起也。藉此,乐教与治道之关系层层落实到作为社会细胞的人身上。[8] 具体到荀子,在《性恶》篇中,荀子从生之谓性不可学,不可事的理论原点出发,从人类后天的诸多表现入手,看到由人的本性而引发出的是个人利益之心、嫉妒憎恨之心、喜爱声色之心。
不是师法而好自用,譬之是犹以盲辨色、以聋辨声也,舍乱妄无为也。[2] 陈来:《古代宗教与伦理:儒家思想的根源》(增订本)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7年,第13页。礼与乐的教化呈现出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的特点。[15] 参阅刘子静:《荀子哲学纲要》,上海:商务印书馆,1938年,第58-62页。
[7] 关于《性恶》篇的作者问题,在此不详论。二人所理解之性也存在差异。
分而言之是将其视为教育之科目与教化之手段。他关于人性的认知为教化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原点与现实根基。
荀子还强调在积渐的同时,要重视一(或写作壹)。教与学构成了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。象思维是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致思方式。荀子认为,故乐者,审一以定和者也,比物以饰节者也,合奏以成文者也,足以率一道,足以治万变。无疑作为第一个注荀的杨倞其入《荀子》之深,故其调整为先礼后乐、礼乐相从的顺序,实为卓见[6]。荀子则将礼乐教化与治道相联系,认为礼乐足以率一道,足以治万变(《荀子·乐论》),将其提升为治道之重要组成。
从乐教化的本质来看,其目的为改塑人之性情。之所以出现这种两丧局面,正是将性情与礼乐没有统一起来的结果。
古代乐器、乐歌、乐舞合而为用,是为一体。这是从自然与人的关系出发,提出的乐出于自然、合于自然的乐教思想。
师云而云,则是知若师也。美善相乐的教化是将审美教育与政治教化的融合,将人所共具的爱美之心与人所共向的求善之意结合起来,使得这两大领域在礼乐合一之中达到了共通、共融、共生,也就是达到了儒家中和之道。
大致言之,可归结为自然之性与道德之性,现实之性与理想之性,事实之性与应然之性之间的差异。比如君子结于一虚壹而静君子壹教,弟子壹学知者择一而壹君子壹于道好而壹之。[17] 李涤生:《荀子集释》,台北:台湾学生书局,1979年,第463页。其使用手段更立体,往往将政教风化、教育感化、环境影响等复杂而系统的手段加以综合运用。
此外,仿照《论语》首篇为《学而》,末篇为《尧曰》之顺序,而将刘向《孙卿书》末篇为《赋》,调整为末篇为《尧问》,于是形成了今人所见的首《劝学》,末《尧问》的篇目顺序,更是高明至极。礼义法度并不是由人性中自然滋生而出者,而是由外部的力量加以推行者,正所谓其善者伪也。
荀子礼乐合一的教化观在历史上发挥过礼主乐辅、互为表理、相互为用的重要作用。有学者指出,早期儒家乐以成德的修养论以孔子为滥觞,经过子夏,而大成于荀子和《礼记》。
普通人只要积善而全尽,按照求之而后得,为之而后成,积之而后高,尽之而后圣(同上)的本末一贯之顺序,由士而君子,甚至可抵达圣贤之境。乐之和包括了和敬和亲和顺这样三和之用。
在教化问题上,荀子对孔子教化内容与方式既有继承也有创新。[12] 陈来:《古代宗教与伦理:儒家思想的根源》(增订本),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7年,第327页。教化意义上的礼乐可以合言,也可以分说。另,教化一词在《荀子》中共出现8次。
可以说,荀子礼乐合一思想是儒家自孔子以来文道合一、文质合一,甚至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具体化落实与传承的思想表征。(同上)人如果没有师法与礼义,就会放纵自我本性。
荀子人性论与孟子截然不同。(《荀子·修身》)荀子反对师心自用,将礼法与师法合观,认为违背礼法与违背师法就如同瞎子不能辨别颜色,聋子不能分辨声音一样,导致昏乱妄为的严重后果。
如孟子所言大匠诲人,必以规矩(《孟子·告子上》)。(《荀子·礼论》)荀子从社会治理角度,认为以礼义来制衡性恶,使人不敢为恶,而且还要陶冶出人性中善的一面。